互聯網+物業“錢景”可觀達萬億級消費
編輯:佚名 來源:經濟參考報 作者:佚名 更新于:2015-9-1 閱讀:
2014年在港股上市的深圳彩生活同樣定位于社區服務企業,將“對物的管理”轉為“對人的服務”,打造“一公里微商圈”。目前彩生活已為全國1000多個社區提供服務,去年營收達到3.9億元。另一知名物業企業萬科物業已覆蓋60多個城市。在房地產增速放緩的同時,物業業務的快速發展尤為搶眼。萬科物業助理總經理向云說:“互聯網人士說‘得終端者得天下’,物業和小區恰恰是互聯網爭奪的終端!
即使按照年均6%至10%的增速計算,未來兩三年內中國物業行業的總體規模也將突破萬億元。另據統計,至2020年,中國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存量房市場,隨著互聯網環境下各種消費熱點的形成,物業服務將迎來創新轉型的重要“時間窗”。中國物業管理協會會長沈建忠說,中國物業行業將轉變發展模式,提高服務產品的附加值,實現從粗放型傳統服務向集約型現代化服務的轉變。
行業遭遇轉型煩惱
記者調研了解到,物業行業整體上仍處在創新轉型的初期,一些新的模式和業態仍在探索階段。眼下,除了傳統服務行業面臨的用工短缺、人才缺乏等普遍性問題,更多新老問題的交織制約了物業企業的發展步伐。
其一,利潤空間壓縮,行業出現普遍性虧損。上海市區虹三花園小區物業企業景瑞物業總經理陶敏表示,物業費多年沒動,但保安的工資加上加班費、服裝費、社保基金等,上漲了四五倍,“公司連年虧損,只能靠母公司補助”。記者在上海、湖南、廣東、北京等地發現,物業行業的虧損面高達50%甚至更高,一些企業陷入“利潤降低-減員-降低服務質量-利潤降低”的惡性循環。
其二,企業稅負過重。廣州粵華物業總經理李健輝等多位業內人士認為,許多物業公司的保安保潔、綠化養護、設施設備維修保養等服務都外包完成。但目前對物業企業仍按收入全額計征營業稅,外包支出不能作為稅前抵扣,重復征稅明顯。
此外,與交通運輸業、建筑業等其它同樣具有準公共事業服務特點的行業實施3%的稅率相比,物業服務業執行5.5%的營業稅明顯偏高,也制約了大量中小微物業企業的創新。
其三,企業市場地位仍有待確立。物業服務價格仍處于“半市場化”狀態,且企業常被迫“越位”。有物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,物業似乎是個“兜底的”,企業常被迫承擔不少政府性、社會性事務,比如計劃生育檢查、維穩、信訪、文明創建等,“一個小區經理頭上有七八頂大蓋帽”。李健輝說,從事物業20多年了,感覺物業“什么都能干”。
其四,全行業主動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尚顯不足。上房物業總裁周超說,“99生活”曾向幾十家物業企業就“什么樣的業主是好業主”做問卷調查,回答集中在兩點:一是“不拖欠物業費”,二是“沒事不要找物業”。很多企業并未意識到,在互聯網時代,物業在建立與業主消費者之間的連接、培育粘性、采集數據上有明顯優勢。
上篇:
下篇: